宋代文人沉迷的香文化

中国古代的香文化,在宋代迎来了繁盛期。

香文化的兴盛带动了焚香器具的发展,加之宋代已拥有成熟的制瓷技术,因此出现了大量的陶瓷香炉。在宋代浓厚的禅学氛围中,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香文化。

宋王朝经历多次政治改革后,社会经济发展迅速。政府大力提倡宗教文化,在尊孔崇儒的同时,也扶持佛教的发展,旨在利用宗教来巩固封建统治。

司马光在《戏呈尧夫》一诗中写道:「近来朝野客,无座不谈禅。」说的就是宋代士大夫参禅学佛,蔚然成风的现象。禅画、禅诗、禅茶……各类由禅学衍生而出的文艺活动,受到文人雅士们的追捧。

南宋文人笔记《梦粱录》中,记载着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「四艺」:「烧香点茶,挂画插花,四般闲事,不宜累家。」其中焚香被列为首位。

香文化在汉唐两代得到快速发展,及至宋代,出现了《香谱》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,香文化步入鼎盛时期。集市上有专门的香店,不仅可以买香,还可以请人上门制作。

香文化浸润在宋代文人的日常生活中,他们不仅会在家里的居室、厅堂内点熏香,在各式宴会、庆典上,同样会焚香。

各式可供佩挂的精致香囊也十分流行,甚至在制作点心茶汤、墨锭等物品时人们也会调入香料。文人雅士们多设香斋,不仅用香、品香,还会亲手制香,呼朋唤友,一同品鉴。

宋代文人的生活禅意

北宋画家李公麟,曾将自己与友人在驸马都尉王诜府中做客、聚会的情景描绘下来,取名《西园雅集图》。

画中绘有苏轼、苏辙、秦观、米芾、道士陈碧虚、日本僧人圆通等 16 人,众人或挥亳用墨、吟诗赃词,或抚琴唱和、打坐问禅,每个人的神情动作皆栩栩如生。

米芾为此图作《西园雅集图记》,感慨「水石潺湲,风竹相吞,炉烟方袅,草木自馨,人间清旷之乐,不过于此」,正是一幅典型的宋代文人生活图景。

禅宗强调自证自悟,将一切外在的寻找回归到对本心的内省,最终再将一切修行实践,化作随绿任运的生活。

宋代的读书人离不开焚香,无论是啜茶、饮酒或是抚琴、作赋,都以香为伴。香薰可以定神,除人心中躁气。《西园雅集图记》中所讲的「炉烟方袅」,表现出的正是文人们闲逸的生活禅意。

画中座上宾之一的苏轼,也称得上是「玩香高手」,他在给黄庭坚的《和黄鲁直烧香二首》诗中写道:「不是闻思所及,且令鼻观先参。」

在苏轼看来,香要用心去品。合香是人与香药通过灵气交流的过程,这与禅宗讲求的「心即是道,依心而行,便是自然」不谋而合。

苏轼自制的著名的「雪中春信」香,便是他「摒弃杂念,存感念天地和爱梅之心」,采下梅芯春雪与精心配制的香药相合而成的。

师从苏轼、位列「宋四家」之一的黄庭坚,留有名帖《制婴香方帖》,帖中记述是他凭着记忆为朋友写下的制香配方。黄庭坚自称「有香癖」,曾言「贾侯怀六韬,家有十二戟。天资喜文事,如我有香癖」。

黄庭坚被贬至宜州时,纵使居所简陋,但他仍然铺设卧榻,焚香自娱。《陈氏香谱》中收录了黄庭坚最为著名的四帖香方:意合香、意可香、深静香、小宗香,并称为「黄太史四香」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